杧果(Mangifera indica L.),漆树科杧果属植物常绿大乔木植物,茎干较细,深绿色,呈圆柱形;叶子较大,为披针形,油绿而芳;花朵呈圆锥状,花小而多,红色或黄色;果实较大,表皮橘红色,表面光滑无毛;花期5—6月;果期7—8月。杧果又叫芒果,最早记载于《岭南草药录》中:“芒果味酸、甘,性凉。”
杧果原产于印度及马来西亚,中国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有栽培,多生长于山坡,河谷或旷野的林中。杧果是喜光树种,要求有充分的光照,抗风力较弱,对土壤要求亦较严格,适生于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疏松砂壤土或壤土。杧果的繁殖方法包括播种繁殖和嫁接繁殖,播种繁殖周期长,多采用嫁接繁殖。
据《福建药物志》记载,杧果有生津止渴、益胃止呕、利尿止晕的功效,主治对口疮、多发性疣,急性肝炎、坏斗病、脚气病、便秘、小便不利等疾病。杧果为南方著名佳果,有“热带果王”之称,味香甜,汁多可口,营养价值高,含有多种维生素,尤以维生素A最丰富。岑潋的《芒果》诗曰:“若论香味颇堪珍,草木南方古未闻。落实已非无患子,虚花须惊妄谈人。”表达了杧果色香俱全的特性。
形态特征:
常绿大乔木,茎干较细,高10-20米;树皮灰褐色,小枝褐色,无毛。叶薄革质,常集生枝顶,叶形和大小变化较大,通常为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30厘米,宽3.5-6.5厘米,先端渐尖、长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皱波状,无毛,叶面略具光泽,侧脉20-25对,斜升,两面突起,网脉不显,叶柄长2-6厘米,上面具槽,基部膨大,深绿色
圆锥花序长20-35厘米,多花密集,被灰黄色微柔毛,分枝开展,最基部分枝长6-15厘米;苞片披针形,长约1.5毫米,被微柔毛;花小而多,杂性,黄色或淡黄色;花梗长1.5-3毫米,具节;萼片卵状披针形,长2.5-3毫米,宽约1.5毫米,渐尖,外面被微柔毛,边缘具细睫毛;花瓣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.5-4毫米,宽约1.5毫米,无毛,里面具3-5条棕褐色突起的脉纹,开花时外卷;花盘膨大,肉质,5浅裂;雄蕊仅1个发育,长约2.5毫米,花药卵圆形,不育雄蕊3-4,具极短的花丝和疣状花药原基或缺;子房斜卵形,径约1.5毫米,无毛,花柱近顶生,长约2.5毫米。核果大,肾形(栽培品种其形状和大小变化极大),压扁,长5-10厘米,宽3-4.5厘米,成熟时黄色,中果皮肉质,肥厚,鲜黄色,味甜,果核坚硬。
主要品种:
杧果品种、品系很多,全世界约有1000多个品种,而中国各地优良品种约有70余个。根据花中有无花盘将杧果分成两部分,即印度组系和印支组系,共有41种,其中可食用的有15种,几乎所有食用杧果品种都属于印度次大陆的杧果(Mangifera indica L.)这个种。此外,中国野生类型有几个种,如桃叶杧果、冬杧果等。杧果栽培历史悠久,所形成品种、品系很多,在众多的杧果品种中,从果皮色泽看,有绿色的、黄色的、红色的、紫红色的;从果实形态看,有圆果型、长果型等;从果实成熟期看,有早熟、中熟、晚熟三种;从胚性特点看,有单胚和多胚两种;按生态分类,可分为印度品种群、印度支那品种群、印度尼西亚品种群和菲律宾品种群。 [2]由于杧果的国家间及地区间频繁引种,各地的品种处于不断的交流交换过程中,主栽品种也逐渐在调整和变化。如中国在20世纪60-70年代各地主栽泰国柱(又名青皮杧)、蜜杧、金钱杧、鹰嘴杧(Golek,引自印度尼西亚),到20世纪90年代便主要栽种象牙杧、红皮杧、紫花杧等。各地通过广泛的引种和试种,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,满足市场的需要。
主要价值:
食用价值:杧果果肉(3张)杧果有“热带果王”之称,味香甜,汁多可口,营养价值高,含有多种维生素,尤以维生素钾最丰富,含糖量为11-12%,可溶性固形物为15-20%。
经济价值:成熟果可用作缓下剂和利尿剂,果实隃供鲜食外,可做蜜饯、果干罐头,未熟果可制果酱、果醋、腌渍品、酿酒、制粉等,种仁可做杀虫剂及收敛剂,核可供药用和染料用,花可入药和食用,亦为主要蜜源植物。木材暗褐色,稍坚重,致密,韧性强,耐海水,加工易,适于舟车、器具、细木工等用。叶和树皮可提黄色染料;树皮含单宁16-20%,果核含单宁8-9%,干花含单宁15%,均可提制栲胶。
观赏价值:树冠球形,常绿,郁闭度大,为热带良好的庭园和行道树种。
药用价值:据《福建药物志》记载,杧果有生津止渴、益胃止呕、利尿止晕的功效,主治对口疮、多发性疣,急性肝炎、坏斗病、脚气病、便秘、小便不利等疾病。